首页 > 今日评论

以假消息赚流量,何以一再发生?

发布时间:2025-09-05     浏览量:6
青锋

网络上有人发布的"54岁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",已被证实为假信息,涉事账号已被禁言,且之前发布的内容已被清空。

事实上,尽管这一消息在有关账号发布时,配发了面部清晰女子的图片,且女子持有中国政法大学录取通知书,但只要对媒体披露的涉事账号发布的内容做一分析,就很容易辨别出这一信息有假。

从有关报道可知,账号发布者称“自己用了30年时间,从河南县城考到北京大学圈”,如此模糊用语,就不符合新闻报道真实性原则。也就是该信息所称主人公来自哪里,用的是模糊词,而不是准确的标明来自哪个地方,就完全可以看出,非有意规避就是造假。

另一个方面讲,该信息发布者很可能不知道,传统媒体的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求证真伪。尽管发布者配发的图片中女子持有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,但这一信息是真是假,负责任的传统媒体肯定会向涉及的相关学校求整,而非一句“考到北京大学圈”就能让人信以为真。

结果是,负责任的中国政法大学在有媒体采访时,很认真地通过档案处、学籍处等各个部门的落实,就“50岁以上”“河南籍贯”的考生信息交叉排查,以“均未查到网传考生信息”给予证伪。

虽然"54岁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"被证伪,但由此不能不再次引发人们做进一步的反思,那就是造假何以一再发生,又何以引发人们关注?

除了过去常被人们认定的造假是为了博眼球赚流量外,大家是否考虑过,正是因为造假者在当下社会有一定市场,也就是人们容易被所为的通过艰苦努力由穷转富,由底层通过努力上升到高层等所谓的励志故事所打动,给了造假者一定空间。

另外一个方面就是,对于造假者的打击力度不够。如像这次发布"54岁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"信息的账号,只是封号,清空其发布的内容,而未予以进一步的处罚,让造假者很可能一有机会就再次重蹈覆辙。

还有一个方面就是,大众对假信息鉴别没有上升的一定程度,容易人云亦云,轻信传言。如"54岁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"缺乏真实的时间、地点,以及人物的最真实背景等,尽管有网友有所质疑,却没有进一步证伪,只是等到信息传播到传统媒体关注后,才被证伪。

因此,大家常说的“不信谣,不传谣”,不能只是口头上说说,而是要真正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实际中。也就是对于网络上流传的任何一个信息,每一个人都要在第一时间求证真伪,才能让“不信谣,不传谣”真正成为现实,而不给造假者任何空间。

版权所有© 郑邦真品品牌防伪网 2024    京ICP备2023022570号-1